練習傾聽 這裡的醫病對話,強調 靜靜地聽,不帶評斷地聽,客觀地聽 。 繁忙生活中,四周的人們總是不停訴說著,深怕其他人聽不到。 健保制度下微薄的診金給付,點值還得要打折;也間接讓部分醫師在每診的有限時間內想著能處理越多患者越好。聽話的時間自然少了。 面對醫療專業議題的時候,資訊的不對等、溝通不良,也可能使得醫師不想聽、懶得聽、聽不下去而急著打斷患者的表達。 西醫隨著不同的科別, 「聽」 的著重點有所不同;理學檢查可以看到身體直接反應,觀察現在,推論過去和未來,這是聽身體說話;影像檢查直接看到結構的問題;血液生化檢查了解血液、體液當中的組成變化。在精神醫學的範疇內,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、想法及過去、現在的各種人生歷程,不好好聽患者(或患者周圍的家人朋友)說話,是無法深入剖析的,加上患者的精神情緒已經脆弱,傾聽者更是要謹慎、仔細、有耐心地去進行每次的會談。 生理-心理-社會 一個人的健康受到三個方面的影響:生理、心理、社會。是biopsychosocial model主要概念,簡單用網路上找的下圖來表示之: 若是更專注於心理健康。也可以用一樣的圖來大概呈現: 以幼年、成年前發病的精神疾病來說, 生理因素(基因、腦部、神經問題等) 就可能會佔很高的比重,而成年、老年的話,除了先天的生理因素外, 後天環境(家庭、教育、同儕等)、心理素質(應對、社交等) 都要列入考慮的因子。 以psychosis來說,因著男女生理的不同(可能是因著雌性賀爾蒙的因素),早期發病的男生可能落在15-25歲,而女生可能落在25-35歲。 家庭的支持,或傷害? 案例一:一個十五歲的少女想要尋死。媽媽之前全家跟阿嬤住,少女從小就被阿嬤用言語攻擊,例如「不如不要生妳出來」(卻又同時對其弟弟愛護有加),少女從學齡前就會難過到用頭去撞牆壁,少女一直覺得自己活著沒甚麼意義,上了某女校交了好朋友,結果被好朋友出賣(霸凌?)了,因此尋短 案例二:四歲的小女孩。其父母在孩子一歲半時分開,目前還在打離婚官司。約定好隔周的周六去媽媽那裏過周末,但從上周起抗拒去媽媽那裡,且女童不願說原因。從那時候開始,在家晚上睡覺都會害怕,要關門,並且看到停車場都會害怕。(到底去媽媽那裏過夜的時候發生了甚麼事情?會讓他堅決不去,並且晚上會害怕睡覺) 案例三:三十八歲的跨...